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怎么写)
来源:猪场建设 时间:2024-10-22 05:30:4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以及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怎么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怎么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猪的育种目标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猪的育种目标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以来,人们把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胴体瘦肉率作为猪的主要育种目标性状。30年前,由于超声波活体测膘技术的应用,加速了胴体瘦肉率的遗传进展。据报道,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胴体瘦肉率的年遗传进展,分别为:-0.1~-0.5毫米、-0.2~-0.5平方厘米和0.3%~-0.6%。因此,欧洲一些国家的育种者主张不再把胴体瘦肉率纳入育种目标,因为背膘厚已降低到需要的程度。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将胴体瘦肉率包括在育种目标中。

提供优质的鲜肉和加工制品,是养猪生产的主要目的。因此,肉质改良也为育种者所关注。肌内脂肪含量(IMF)是衡量猪肉质品质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2%~3%是鲜肉的理想水平,含量低于此范围时,肉嫩度和风味变差。随着胴体瘦肉率的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大幅度下降,如丹麦在1978—1992年间,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下降了50%,如长白猪和约克夏猪仅为1%左右,杜洛克猪也由4.15%下降到2.05%,如果这个指标不纳入育种目标,肉质变劣将发展到使消费者难以接受的程度。此外,猪应激敏感基因(Hal-)和酸肉基因(RN )对肉质变劣有着严重的影响,也应纳入育种目标。

21世纪猪的育种目标,必须根据未来的市场及消费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开放的世界和特殊的市场要求有不同的育种目标和丰富多彩的系群,在保持和适度提高胴体瘦肉率的前提下,要继续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加强对繁殖性状,肉质,母猪的使用年限和抗病性的选择。



20世纪初以来, 猪遗传育种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阶段, 50年代以前, 育种工作主要围绕以毛色、 体型为主的表型选择。第二阶段, 60年代时专门化父系和母系的提出, 标志着现代养猪体系的形成。 第三阶段, 90年代BLUP技术(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地应用开辟了猪育种的新纪元。 第四阶段, 9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地应用, 逐步经历了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两个阶段, 目前全基因组选择还处于研究阶段。 100多年来, 选育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生长速度几乎提高了100%, 背膘厚降低了75%左右, 头均产仔数在近10年中以每年0.2~0.3头的速度增长。 在世界猪遗传育种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猪遗传育种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有正确的育种方向, 不断纠正育种偏差,并最终提高效率。 因此, 了解猪遗传育种的整个发展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汲取教训, 少走弯路, 还能让我们从经验中不断学习, 更好前进。 1 表型选育 自人类驯化猪以来, 实际上就开始了猪的育种工作, 人们开始选择自己心中理想的个体留种, 只不过早期更注重以毛色、 体型为主的表型选育。 到20世纪初,由政府主导的种猪登记开始在一些国家实施。 1883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杜洛克猪组织—美国杜洛克协会。 加拿大种猪登记体系(CSI)最初成立于1889年,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丹麦于30年代初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性能测定中心, 用于比较种猪生长速度、 背膘厚和饲料利用率等生产性能。50年代开始, 遗传界虽然对生长性能开始给予重视, 但对外貌和品种的选育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并没有把生产性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因此, 50年代以前的选育主要是表型选育。 2 现代育种体系的建立 1943年首次引入了选择指数, 但直到50年代才开始广泛应用于猪上。 受家禽和植物杂交生产的启发,Smith和Moav分别于1964年和1966年提出利用专门化父系、 母系进行肉类生产, 标志着猪现代化育种体系的形成。 猪的育种按照父系、 母系方向选育, 选择指数仍然以生产性状为主。 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的育种公司, 专门化品系选育、 杂交生产也促进了原种场、 扩繁场、 商品生产场繁育体系的建设。 70年代, 猪育种工作中出现了两个里程碑: 人工授精技术和超声波测定仪在背膘厚测定上的使用。80年代以前, 鉴于产仔数遗传力低, 选择效果差, 遗传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而将生长速度和背膘厚等生产性状视为选育重点。80年代以后, 遗传工作者对大白猪按照父系和母系两个方向进行选育, 开始利用家系选择法在母系中提高产仔数, 但遗传进展表现为10年提高0.5头, 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 3 BLUP技术的应用 20世纪初50年代, 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Henderson首次提出了BLUP法。 1986年加拿大率先将该技术用于猪上, 但直到1990年以后才得以大量应用。BLUP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遗传进展, 引领种群性的选择, 最大的成功体现在产仔数的提高。应用初期, 产仔数进展速度就加快了1倍, 每年的遗传进展速度达到0.1头以上, 到2000年以后, 年遗传进展已经达到0.2头甚至0.3头。 1990年, 丹麦开始利用BLUP技术用于猪育种。 1992年遗传界开始将产仔数列入长白猪和大白猪的育种目标, 随着育种目标的改变和BLUP技术的应用, 产仔数在2000-2010年的年遗传进展接近0.3头。 丹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资料的积累, BLUP种群评价越来越高, 进展也随之提高。 目前, 长白猪和大白猪的产仔数平均为15头, 已经达到我国太湖猪的水平。 1995年CCSI成立后, 育种目标不断发生变化, 并逐步对饲料转化率、 眼肌深度、 瘦肉率和眼肌面积进行估计。到1999年, 总产仔数在母系指数中所占的比例开始达到50%以上,而瘦肉率所占的比例却下降到6%。 2000年, 产仔数几乎每年能够提高0.5头。 80年代以来, 除了总产仔数年遗传进展取得较大进步外, 另一重大变化表现为大型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 1980年美国大型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有25%~30%, 而小规模育种公司却占到了70%~75%。 但时至今日, 小规模育种者的份额只有不到10%, 而排名前三的大规模育种公司却占据了75%。 这种变化反映了大型育种公司在遗传和其他技术上的应用能力, 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更好的实力去运用一些新技术, 同时在管理等各方面更具有优势。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技术研发的需求使得国际上育种公司之间不断地重组整合, 公司数量逐年减少。 以美国为例, 这些大型规模猪场已经开始取代国家育种体系, 目前的NSR、 CCSI在美国、 加拿大的猪育种中的作用不断弱化。 目前, 中国也即将或正开始经历这样的变化。 4 分子技术的应用 4.1 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20世纪90年代, 分子技术开始应用于猪遗传育种, 主要目标是提高选择的种群性。 在遗传标记辅助选择上, 应用最成功的两个遗传缺陷基因分别是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 抗病方面, 仔猪腹泻的抗性检测也应用得比较好。 4.2 全基因组选择 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 , 一种新的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形式。 其原理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标记信息对育种值进行估计, 标记基因可以反映全部或者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 由于影响某一性状的基因很多, 密度也非常高, 目前猪的芯片是6万多个标记基因, 并且影响某一性状的所有基因至少有标记基因的连锁。基于这个假设, 可以根据该标记估计该基因的育种值。 目前该技术还处于研究的阶段, 但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成为一个常规技术。 根据模拟研究, 全基因组选择在猪上可以获得20%~50%的额外遗传进展,但在奶牛上遗传进展可以达到60%~120%, 肉牛遗传进展可以达到29%~158%。 因此,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牛上的研究更多也更成熟。 目前, 一些国际育种公司已经开始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超前于我国, 如托佩克公司最初是将该技术应用在公猪上, 随后逐步运用到母猪上。 该技术在我国还没有真正起步。 随着时代的不同, 育种目标越来越复杂, 并且也越来越切合实际。 过去100多年, 种猪生长速度、 背膘厚及饲料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近20年来产仔数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 加拿大在母系指数中开始加入首产日龄、 产仔间隔、 围产期仔猪成活率、 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等指标。2008年, 除了上述育种目标外, 对抗病性状的选择也开始进入应用。2009年, 肌内脂肪含量成为肉质性状选择的指标之一, 超声波估测肌内脂肪含量的方法开始进入应用。2010年, 国外很多育种公司将育种重点转移到饲料利用效率和母猪生产效率这两方面。 目前, 新的育种目标还包括肉质、更广泛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效率。 其中繁殖效率不仅包括产仔数, 还包括哺乳母猪的采食量、成活率和带仔能力。 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育种目标太单一, 过于简单。 猪群中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 在商品猪群中, 还远没有达到选择极限。 未来猪育种目标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 而不再是单纯地降低成本, 并且猪育种目标将更为详细。 目前我国还处于卖猪而不是卖肉的阶段, 但将来我国一定会过渡到卖肉阶段, 发现有价值的猪肉会成为届时的选择目标之一, 而不单是猪的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 目前, 我国猪育种将面临很多挑战, 我们不能指望用昨天的技术满足今天的挑战, 希望种猪企业能有所创新。 未来, 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新技术利用最好的企业。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养殖中,以技术创新和科研力量、区域联合为主杠杆,充分实现我国养猪业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长远发展目标,积极创建适合市场需求、安全可控、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种猪育种体系。逐步扩大生猪育种核心群体,同时建立标准化的种猪信息库,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的两种繁育体系建设,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相应的育种组织,统一育种目标和遗传测评办法,规范生猪育种工作的细则,选取优秀的种猪建立优良种猪的数据库。选育适合中国本土生长的优质瘦肉型猪专门化产品系列,利用地方资源选育繁殖力强、肉质优良的品种。此外建立国家和地区联合育种机制,逐步形成国家级的联合育种体系。采用地区联合的形式,在周边几个主要生猪产区选择有条件的计数单位,加强以区域性中心种猪站为纽带的遗传数据库。总之,当前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遗传育种措施和对策,实施猪的联合育种,建立全国性的遗传评估组织,同时加强对猪育种的科研工作,争取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养殖中,以技术创新和科研力量、区域联合为主杠杆,充分实现我国养猪业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长远发展目标,积极创建适合市场需求、安全可控、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种猪育种体系。逐步扩大生猪育种核心群体,同时建立标准化的种猪信息库,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的两种繁育体系建设,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相应的育种组织,统一育种目标和遗传测评办法,规范生猪育种工作的细则,选取优秀的种猪建立优良种猪的数据库。选育适合中国本土生长的优质瘦肉型猪专门化产品系列,利用地方资源选育繁殖力强、肉质优良的品种。此外建立国家和地区联合育种机制,逐步形成国家级的联合育种体系。采用地区联合的形式,在周边几个主要生猪产区选择有条件的计数单位,加强以区域性中心种猪站为纽带的遗传数据库。总之,当前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遗传育种措施和对策,实施猪的联合育种,建立全国性的遗传评估组织,同时加强对猪育种的科研工作,争取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关于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和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怎么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怎么写、养猪场数据库建设方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返回栏目列表